食藻虫控藻是水生态修复的一种生物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为水下沉水植的生存创造条件,再利用沉水植被为主的水生植物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级富营养化程度,然后逐步引入挺水和浮叶植物、浮游动物、鱼虾类、螺贝类和有益微生物群,通过优化营养结构,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增强自身调节能力,巩固和维护生态修复后续自净效果,同时改善美化水下自然景观。
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给环境带来诸多危害。对受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体进行修复,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生物修复技术投资少、运行方便、能耗低, 是一条十分合理的水体污染治理路线。在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单一的修复方法。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水生动物修复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水体中任何生物种类的变化均会影响其他生物种群和数量的改变。因此,多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同时采用,或与其他修复技术结合使用,使其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在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生态安全。
食藻虫是一种常见的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生存周期是45d,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成为蓝藻的克星。因此,食藻虫在食藻虫控藻的水生态修复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食藻虫控藻是整个水体修复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藻类被食藻虫摄食后,将藻体有机物质同化,避免了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控藻后产生的藻体腐化污染问题。经过食藻虫控藻后,水体清澈,补偿深度加大,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需特别指出的是,食藻虫的使用不会造成生态安全问题。因为食藻虫原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不是外来种,不存在生物入侵问题;其次,在生态修复后期,当水体富营养程度下降导致蓝藻无法大量繁殖后,食藻虫也将因得不到足够食物难以维持种群增长,生物量必然下降。同时,生物多样性恢复后,水生昆虫和一些鱼类成为食藻虫的天敌,能抑制食藻虫种群。
食藻虫控藻的方法在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了十余年,在天然水体和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荐阅读”
- 自然资源部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
- 张卫董事长受邀出席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并作《近年来防沙治沙新技术与沙产业的发展》主旨报告
- “中国妇女在防治荒漠化中的贡献”——张卫董事长在“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主旨报告
- 西施生态中试产业基地平台建设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圆满落幕
- 西施生态、湖南园林分别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和“科技工作贡献奖”称号
- 热烈祝贺张卫董事长被认定为湖南省“2022年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 西施生态全资子公司湖南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获评“湖南省园林绿化aaa级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 西施生态全资子公司荣获“2021 年度湖南环境治理行业优秀单位”称号
- 各地矿山生态修复动态
- 矿山生态修复包括哪些方面